代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fā)展繁榮的時期。景德鎮(zhèn)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制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清朝光緒的御用香爐是由玉來做,非常薄,用手電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后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只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這些香爐,把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fā)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guī)模香火旺盛的廟宇。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jīng)過數(shù)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
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為制作的銅爐,明朝宣德皇帝曾親自督促,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宣德爐以色澤為亮點,其色內融。此件宣德爐以黃銅制成,底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帶底座。其爐身形制規(guī)整,敦厚之中不失靈巧,作為書房陳設頗為雅致。焚香其內,數(shù)歷史的厚重感隨香外溢。它通體光素,盡顯銅爐精純美質,銅質精良,入手沉甸。此“宣德爐”來源于紐約佳士得2012年9月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拍賣會,流失海外多年,如今漂洋過海重歸祖國懷抱,且品相完好,相當珍貴。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于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jīng)四煉,而宣德爐要經(jīng)十二煉,因此爐質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爐金光閃閃,能夠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
不同時期的宣德爐在精度和質量上都有不同側。明爐重韻味,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都耐人尋味。明末清初的爐有拙樸的厚重感。雍正時期的爐線條柔和,而乾隆時的精爐工藝水平達到歷史高點。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爐底款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當時有“省一德”之稱,經(jīng)多方查證,也有不省一橫的。
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蘊,長時間不變。偽品包漿枯藁,有的像油漆,越放久越耐看。舊說有五色,分別為佛經(jīng)紙,栗殼,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經(jīng)紙色為。上海朵云軒95年拍品中有一銅爐(高19.2厘米),其色澤就能達到佛經(jīng)紙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種工藝制造的灑金、錯金銅爐,其價值要比一般的銅爐高數(shù)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