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品造型、紋飾極其不自然
歷代有很多作偽者,都是研究、生產制作陶瓷的,且一些人數研究掌握了真品的許多特診,這些人為了要仿得更加逼真,更加相似,為了避免行家的識破,所以在偽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征出來,就是想以假亂真,但是這類高手目前不多,很多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某些特征,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種現象,這也是為鑒定者留下了鑒定的依據。
仿品洗過水呈紫色
還有一招就是用水將器物沖洗干凈,因為很多仿品是過多使用了高錳酸鉀的,水會呈紫色,有時用手指醮點水一模,手指也會染成紫褐色,這一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小技巧。
仿品胎質、釉質過細
在仿造古瓷時的當時社會生產力,生產手段等,都比當時的真品生產時的時代要進步,而仿造者又怕做得不精,不細,不真,所以在仿造時的用胎釉料加工都是充分利用了當代的生產技術條件,故而往往在精細程度上做得會更加細致,有過之而不及。
如果有經常去景德鎮(zhèn)瓷都拜訪過那里面的制瓷師傅,了解新瓷作舊的手法,或者有經常到瓷都的老城區(qū)那些建筑工地上撿一些作舊的瓷碎片,那么辨別真?zhèn)蔚难劾锞蜁粩嗵岣吡?,當然,真正要提高辨別水平還是得多接觸真品,多看真品,且了解到每個時代的文化特點,總之,仿古瓷器目前都是現代人的所為,所以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些現代人的工藝痕跡。
根據造型、紋飾及釉色的基本特征,要求鑒定者熟悉陶瓷史,尤其是博物館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種圖錄,是學習陶瓷史的基本教材。近年興起收藏熱,各種收藏類書刊亦應運而生。但其中有不少書刊商業(yè)味過濃,又非工作者所編,謬誤連篇,誤導讀者,害人非淺。故讀者在選擇參考書時,一定要慎重。為讓初學者少走彎路,我推薦幾本較好的書如下:
《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版。該書由全國文博考古、陶瓷科學、工藝美術等方面的學者進行了多次討論,合作編寫而成。內容充實,材料豐富。盡管該書仍有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修訂,但該書確實是一部代表當代研究古代陶瓷高學術水平的之作,是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史的之書。
《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此書是耿寶昌先生1981年5月在南京陶瓷鑒定學習班上的講稿,幾經修訂補充后正式出版。耿寶昌先生畢生從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積累數十年經驗,辨別真?zhèn)?,頗有到之處。該書對景德鎮(zhèn)窯明清瓷器造型分析十分詳盡,頗有參考價值。
總之,把握各窯口的工藝特征,是分辨窯口的關鍵所在。這方面的參考書目主要是各地區(qū)考古工作者的發(fā)掘報告,如耀州窯、磁州窯、長沙窯、漳州窯、德化窯、建窯、龍泉窯及南宋官窯,均有正式的發(fā)掘報告出版,其資料翔實,可資參考。另有兩本圖錄介紹如下:
《中國古窯址瓷片展覽》:該書是故宮博物院精選歷年調查古窯址資料,包括13個省44個縣(市),時代上迄東漢、下迄元代的500件展品的圖錄,有英文版、日文版和香港版三種,是研究、鑒定元以前瓷器窯口的重要資料。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采集到的瓷片資料,許多窯址未經正式發(fā)掘,便已蕩然無存。
《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歷代古窯址標本圖錄》:該圖錄為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出版,書分兩部分,前半部為真贗瓷器對比,后半部收錄故宮藏瓷片標本48個窯口共計322件標本。前書為出國展覽圖錄,非正式出版物,發(fā)行量不大,而該圖錄為正式出版物,兩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述這些仿古陶瓷多是應宮廷需要而燒制的官窯產品,工藝規(guī)整、質量精良,在仿古過程中還有不少創(chuàng)新。鑒定這類瓷器要把握兩個標準:一是被仿時代陶瓷的特征;二是仿制時代陶瓷的特征。只要把握這兩條原則,反復比較,自可識其真?zhèn)?。如宮中舊藏成化蓋罐,其蓋多為雍正仿配的,二者外觀近似,但雍正仿品釉色略偏青,成化則釉質滋潤,仔細觀察就會看到二者的微小差別。
煙熏。這種方法一般是將新仿的陶瓷懸掛于廚房灶的上方,任憑其煙熏火燎,待一定時間后,也會得到滿意的效果。鑒定這類陶瓷的要領是仔細辨認其油膩痕跡,真者無油痕,偽者多發(fā)黃,且有油質感。
五是復燒。將新仿的陶瓷裹上泥土,放入窯中復燒。外裹的這層泥土中混有一種黃土中的結核石,這種結核石粉碎后摻入土中,再配上微量的酸和水,放入窯中燒至700-800攝氏度即可。這種方法是當代新發(fā)明的,使用不到10年,效果較為理想,既可退去浮光,又可咬上土銹,迷惑了不少人。但仔細觀察,其土銹仍是呆板,過于做作。
舊胎新彩:這種作偽方法也稱后掛彩,大體上有兩種類型:一是直接在舊物的白釉上加彩裝飾,使之成為五彩、粉彩、斗彩等名貴品種。這種方法多選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白釉瓷器加工。二是將舊物的釉磨掉后加刻暗花,施釉二次燒成后再加釉彩繪裝飾。如傳世品中有將嘉靖白釉瓶磨釉后再刻暗花,施釉燒成后再加五彩的。還有將康熙瓷器磨釉后施釉二次燒成后再加繪墨地三彩的。此外,尚有將舊物直接施上顏色釉的。如傳世品中,有將成化青花盤掛上紅釉的;有將萬歷青花盤掛上綠釉的;更多的則是在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歷、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的白釉器上掛黃釉或其他顏色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