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太平天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前期,宜興窯區(qū)的集市貿(mào)易仍很繁盛。相傳今湯渡鎮(zhèn)附近的建墩和臺墩兩處廢窯,即是當時的窯址。但在太平天國后期,因遭焚掠破壞,曾一度衰退,到同治后期恢復,產(chǎn)量持續(xù)上升,但在紫砂工藝水平方面卻停步不前,制壺名手亦。少數(shù)水平略高的藝人,如周永福善制鵝蛋壺,主要是學習邵大亨的技法。
據(jù)說,其佳者可以奪真。邵赦大以楊彭年的作品為準則,“心摹力追,盡傳其妙”。還有蜀山人蔣德休,壺藝極精而無師承,善制壺、盆、盤及書案陳設文具等器,“色工致,為一時冠。清未的制壺巧匠和雕刻名手還有邵友廷、黃玉麟、馮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產(chǎn)區(qū)上岸里人,善制掇球、鵝蛋等壺。
袁小強制鼎盛四方壺
此壺造型新穎,構思巧妙,是一件藝術氣息的砂壺創(chuàng)作。壺身似球體,珠圓玉潤;三彎壺流、耳廓把,與壺身相得益彰。壓截蓋式、寶珠鈕。從壺頸處勾畫出由粗到細的四根線條,延伸制壺底,構成四足。
整件作品圍繞"鼎盛"這一主旨,妙趣橫生。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如: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F(xiàn)在鼎的造型主要用來象征吉祥。在家中擺設銅鼎寓意一切將有新的開始。鼎盛,幾乎到了極端的盛世,南朝梁國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經(jīng)典禮章,跨周鞣漢,唐虞之文,其鼎盛乎!"
謝曼倫制?小桑寶紫砂壺
此壺用墨綠泥制作,色澤沉靜細潤。壺身、壺蓋均由桑葉構成。壺腹一葉如舟,表面重合一葉微卷,葉尖翹起作流;中間一葉側反作壺蓋,簡則生趣。光潤的壺面覆以葉脈,凹凸相間,以一桑枝作柄,圈曲分叉,結桑葉、桑葚果。壺蓋上塑一蠶,飽餐后抬頭相望,妙趣橫生。綠葉、紅果、黃蠶,色澤艶面不俗,雕琢細膩。
謝曼倫(1942- )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會員。多件作品被收國內(nèi)外博物館和收藏家們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