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戶外活動對于放松心情,鍛煉身體都有好處。特別是青少年,性格好動,更喜歡戶外活動,一些家長往往因為過度擔心孩子的安全,而禁止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其實不然適度次數(shù)的戶外活動對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成長都有益處的。
絕大多數(shù)孩子對新學期都會有新期盼,期望在新學期里邊有新體現(xiàn),這時家長要多必定、鼓舞孩子,及時引導(dǎo)孩子建立學期方針、每月方針和每周方針。在與孩子交流時,假如孩子主意過火,家長能夠說:“嗯,你的觀念很有構(gòu)思、很新穎,我贊同你的觀念,但我以為……你覺得呢?”在必定鼓舞孩子的一起表達自己觀念,能夠達到有用的交流,再相機教育孩子。
厭學可表現(xiàn)為很多種形式,如:孩子變得不愛上學,不愿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孩子就喊“肚子疼”、“頭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業(yè),一看書就犯困;即使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雖然也在看書,卻“看不進去”;不愿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父母的詢問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現(xiàn)煩躁,或者轉(zhuǎn)移話題;上課時常打不起精神,課后卻十分活躍,表現(xiàn)為“玩不夠”。而逃學作為厭學的極端行為則主要表現(xiàn)為不去上學。
當今社會生子女已屬普遍,許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用“神童”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強迫孩子學外語、背詩詞、彈鋼琴等等,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要求的標準,動輒嚴厲懲罰,使孩子心靈受到傷害,同時對學習產(chǎn)生反感,甚或與家長對抗,有的還發(fā)展到因喪失生活的信心而輕生。
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缺少正常關(guān)愛。有些學生因父母離異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關(guān)愛、教育,放任自流,沒有正確方向的引導(dǎo),性格孤僻,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壓抑,從而產(chǎn)生厭學心理。
教師“厭教”課堂沒趣味,學生受影響學習沒興趣。教師態(tài)度不正、不民主、盛氣凌人,學生厭煩這樣的老師,進而不愿聽他上課,厭學這一學科;教學內(nèi)容不豐富,講課照本宣科,聽了收獲不大,聽著沒勁;教法不活,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不管你愿不愿聽,講了就算;學生課業(yè)負擔重,壓力越大,厭學心理越重。這樣的教學,學生像受罪,他怎能不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