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拍賣、青瓷特點
金代產(chǎn)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nèi)壁,大量出現(xiàn)菊花、、水波、魚鴨紋等,構(gòu)圖簡單,呈圓圈形。
元代產(chǎn)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底足,足內(nèi)心有乳狀凸起。
晚唐、五代盤、碗一般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nèi)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nèi)有釉。金、元時期一般采用疊燒,盤、碗內(nèi)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霽藍釉瓷器是我國瓷器一類非常珍貴的傳統(tǒng)瓷器,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等。其釉色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diào)濃淡均勻,呈色穩(wěn)定。這種釉色的美麗,猶如是取了一抹深?;蛞箍盏念伾?,十分的夢幻而又沉穩(wěn),凝視它是甚至能感受到心被它吸引從而靜了下來。
霽藍釉瓷器工藝始于元朝,在元、明、清三朝都有廣泛的燒制,是我國的瓷器珍品,也是當今瓷器收藏愛好者都向往的一類瓷器。
元朝是開辟了霽藍釉瓷器的朝代,它在此時成功燒制,為后面朝代將霽藍釉瓷器發(fā)揚光大提供了基礎(chǔ)。元朝的霽藍釉瓷器也是年代久的,這時的霽藍釉燒制技術(shù)剛剛形成,并且燒制所用的鈷料依賴進口,價格非常昂貴,上色也不穩(wěn)定。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古代陶工卻依靠自己的技術(shù)燒制出顏色均勻穩(wěn)定的革蘭瓷,這時非常困難的。
元代的霽藍釉瓷器主要為“藍地白花”,且云龍紋比較多見,而毫無裝飾的純色素色霽藍釉瓷器幾乎沒有,這是元代霽藍釉瓷器的主要特征。
此時的霽藍釉特征也比較明顯,有如下幾點:,有些瓷器內(nèi)外都用滿藍釉,也有些內(nèi)部為白釉,外部為藍釉,這兩種都存在;第二,瓷器邊緣的線條大多彎曲、不太規(guī)整;第三造型中碗或盆比較多見,瓶和壺則比較少見;第四,偶有飾以白花的瓷器,白花是堆塑法制作,是突起與瓶子的立體紋絡,但不仔細看時感覺不到明顯的立體感;
清代的霽藍釉瓷器別看年代上比不過前邊兩個朝代,但由于這時期的霽藍釉瓷器存世量非常,而存下來的大多花紋裝飾精美繁復、器型特,因而也備受追捧,有些真品甚至能在拍賣會上拍出千萬左右的價格,可見它的市場也是十分火爆。
清代時期對霽藍釉瓷器的生產(chǎn)做了很多突破,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在瓷器外部的花紋上做了更多功夫,加入了許多暗花紋的、描金的裝飾,還有不少色彩鮮亮的立體裝飾。同時還有類似于象朵、貫耳、蝙蝠耳等清朝器物特征的融入,這更是給霽藍釉瓷器更多的美感??滴鯐r期是霽藍釉瓷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此時霽藍釉的特征為釉薄而無開片,釉色較為昏暗,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有據(jù)可查的偽品出現(xiàn)于清代晚期,盛行于民國,主要采取污水浸染法、拓磨失亮法、換底法、加彩法、鑲補加釉復燒發(fā)(針對破損器用瓷泥修補、上釉、再復燒);現(xiàn) 代作偽則達到頂峰,不僅民國人的作偽手段全部都用,還創(chuàng)造了胎體添加老化催化劑的化學變戲法和燒成后的化學元素腐蝕法。
針對當今科技發(fā)達時代的作偽手段,采用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鑒定法,也可以鑒定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偽品,但是,更、更精密的偽品則很難鑒定。多數(shù)都采取“待研究”的態(tài)度。胎骨老化鑒定:主要是針對瓷器露胎部分(如圈足、毛口、縮釉露胎、剝釉露胎)是否受水土浸蝕而老化,或者是否生長有鈣化結(jié)晶(土堿),是否有人為的作偽痕 跡。真正的老瓷器的胎骨和新瓷器的胎骨不同,是外行都能分辨的,并不神秘。就如分辨嬰兒和兒童的一樣簡單。請愛好瓷器的中國人,不要把瓷器鑒定神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