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名稱 |
五倍子,文蛤,百蟲倉,木附子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五倍子,中藥名。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或紅麩楊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Diels) Rehd.et Wils.葉上的蟲癭,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陜西、廣西等地。具有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之功效。常用于肺虛久咳,肺熱痰嗽,久瀉久痢,自汗盜汗,消渴,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濕爛。
入藥部位葉上的蟲癭。性味味酸、澀,性寒。歸經(jīng)歸肺、大腸、腎經(jīng)。功效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主治用于肺虛久咳,肺熱痰嗽,久瀉久痢,自汗盜汗,消渴,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濕爛。相關(guān)配伍1、治瀉痢不止:五陪子一兩。半生半燒,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紅痢燒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湯下。(《本草綱目》)
2、治自汗、盜汗:五倍子研末,津調(diào)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本草綱目》)
3、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面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臥待饑時(shí),干吃二三個(gè),勿飲茶水。(《本草綱目》)
4、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鮮綿灰等分,米飲服二錢。(《本草綱目》)
5、治瘡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臘醋腳調(diào)涂四圍。(《本草綱目》)
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干旱。對(duì)土壤要求不嚴(yán),酸性、中性或石灰?guī)r的堿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耐瘠薄,不耐水濕。根系發(fā)達(dá),有很強(qiáng)的萌蘗性。
栽培技術(shù)編輯
五倍子的生長,同時(shí)具備致癭蚜蟲、夏寄主樹和冬寄主苔蘚3個(gè)條件。
(一)倍林的培育
可用人工造林和在原有倍林中補(bǔ)植倍樹兩種方法。鹽膚木、青麩楊和紅麩楊都可用種子繁殖或根蘗繁殖。人工造林需樹苗量大,宜用種子育苗,補(bǔ)植樹苗可用根蘗苗。
1.種子育苗
(1)種子處理:將鹽膚木、青麩楊、紅麩楊的種子分別裝袋并放在流動(dòng)水中浸泡6-7天,取出用手揉去殘存果肉和蠟層,再置50℃左右溫水中浸種24小時(shí),晾干待播?;蛴脵C(jī)械打去果肉和蠟層后用草木灰水、堿水或肥皂水洗凈,再用60-70℃的熱水浸種涼干待播。
(2)播種:于3-4月將苗圃的土耙平整細(xì),按行距30-40厘米開淺平溝條播,把種子均勻地撒在溝內(nèi),覆土,以蓋過種子為度,并蓋草保濕。苗出齊后,適當(dāng)間苗。當(dāng)年冬季或第2年春季即可移植。
2.營造倍林林地應(yīng)選避風(fēng)、濕度較大的陰山、半陰山中、下部、山腹低地,或田邊、地角、溪邊溝旁、房前屋后。于冬、春季陰雨天按株、行距1.5米×1.5米開穴種植,以每畝200-220株為宜。
3.補(bǔ)植倍樹在倍林中林木稀疏處,按每畝200-220株均勻分布為原則,補(bǔ)植倍樹,可育苗補(bǔ)植,也可在倍林中挖取從老倍樹根部長出的新樹苗新植。在補(bǔ)植時(shí)還可砍去不結(jié)倍子的老樹,以新苗取代,以提高結(jié)倍林木數(shù)量。